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然而,要是路人借問村里的污水處理設備在何處,杏花村的牧童恐怕也要搖搖頭。
住建部《村莊人居環境現狀與問題》調查報告顯示: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生產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由此造成農村河流普遍遭到污染,嚴重威脅地下水,甚至有的淺層地下水已經遭到污染,不能取用。所幸的是,目前我國越來越重視小型居民聚集點的污水處理,記者的目光,也如同逐香而來的蜜蜂一樣,被吸引到了可以滿足約千人左右居民需要、日處理污水約百噸的小型污水處理設備上來。
農村污水處理存特殊性
農村分散污水系統、城市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的有機集合構成居民生活污水的有效處理。
2018年的統計數據:我國城市污水排放量為1.1億噸/日,縣城為2336萬噸/日,而建制鎮為2677萬噸/日,村莊為3220噸/日。但是城市、縣城、建制鎮、村莊的污水處理率分別為87%、75%、28%、8%,污水處理率差異巨大。
然而,這份數據的統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污水處理嚴峻的現實狀況。在西方國家,污水的處理率是有不同的統計方式的,美國全國30%的污水總量是由非城市的污水處理設備處理的,而在日本,這個占比達到了40%。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根植于中國數據,還是對比國外份額,都可以得出我國農村污水處理市場亟需關注的結果,我國農村分散污水處理系統應該比例更大。而解決或者部分解決農村污水處理問題,對于實現節能減排的大目標也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在中國農村和小城鎮水環境治理論壇上表示:“我國農村污水處理工藝的選擇應該關注一些特殊性。首先應該是管理要簡單,以彌補管理水平的缺乏。滿足免操作、低維護的要求,同時,污水處理工藝要注重抗水量和水質的變化,以確保出水水質穩定。此外,低能耗也是技術選擇需要考慮的要素之一。農村污水處理規模小、單耗高、總水量大、輸配電損失大。如果采用城市污水處理的典型工藝,全國農村污水管理總電耗將數倍于城市污水處理,年耗電量將達到數百億度。”
據此,記者展開了調查。小型居民聚集點的污水處理,可以分解為三個階段。開始,管網收集,污水、廢水的收集率,直接決定了后兩個階段的成效。如同政府當今大力推廣的垃圾分類回收體制一樣。第二步,均質消化系統。第三步,終端處理,處理完之后排放達到標準的處理后污水回用。
污水收集:贏在起跑線上
管網系統決定了廢水的收集率。如果收集程度不高,那么經過處理后的污水,也僅僅占總污水量的很少一部分,更是資源上的極大浪費。
主流的管網類型有三種:開始,管徑大,低阻力,這種管網主要靠自然重力自流,從高往低,主要問題是夜間污水流速慢,污染物可能產生沉積問題。第二種,小管徑壓力系統,這種系統的管子比較細,與管網相比多了一個壓力與沉積塊破碎系統來避免管網堵塞。污水收集率高,相對投資少,但是耗能大。最后一種系統就是真空負壓抽吸,技術含量大,實際在上海某處的試點運營效果不好。
而對于國內的部分村莊來說,這方面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亟需從管網開始從頭建設。目前大部分的村莊管網系統不成熟,飲用水需求大,基本上需要重新建設管網。大量的污水直接排到河里,雨污不分流,怎樣有效收集、管理、日后的維護,都是需要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