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HERS' DAY
母親節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是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
母親節最早起源于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里年輕人都會給他們的母親送上小禮物。
而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于美國,由美國人安娜發起,因她終生未婚,所以一直在母親身邊陪伴,而安娜的母親是一位心地善良并且具有同情心的女士。她提出要設立一個時間來紀念為了孩子而默默做出無私奉獻的母親們。于1907年開始,安娜舉辦各種慶祝活動,并且申請將母親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在第二年,美國的西弗吉尼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正式開始慶祝母親節,并于1913年通過了美國國會,確立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法定的母親節節日。在這次節日里,康乃馨被選為獻給母親的花,并流傳至今。
中國的母親節首先流行于港澳臺地區,后傳入大陸,20世紀80年代,母親節逐漸被中國內地的民眾所接受。到20世紀末,隨著中國與國際的日益接軌,母親節這一節日在中國大陸各地日益推廣開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母親節概念,在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中國人和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一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謝。
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母親節”這一說的,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很注重“孝道”,在漢代,一個人如果“孝”是可以被推薦去當官的,這叫“舉孝廉”,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中國古代還有一本專門宣揚孝道的書,叫《孝經》,《孝經》在中國古代影響很大,歷代王朝無不標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親自為《孝經》作注。
《三字經》中有云:首孝悌,次見聞,意思是: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而在舊俗中,尊親去世后,在服滿以前停止娛樂和交際,表示哀悼,稱之為“守孝”,一般時長為三年。
可見在中國古代,雖然沒有規定具體哪一天是母親節,但是傳統文化讓我們時刻都謹記“百善孝為先”,對母親的尊敬愛戴是刻在骨子里的。更是有“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陶母戒子”等歌頌偉大母親的經典故事,以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等詩句流傳至今。
我們現在習慣在母親節時給自己的母親送上一束康乃馨,但是在中國古代沒有康乃馨,又是用什么花卉來表達愛意呢?通過對眾多描寫母親的詩詞分析,我們發現中國古代代表母親的花卉是“萱草”。起初,萱草作為忘憂草,用作減輕婦女對遠行丈夫和兒女的憂思。漸漸的,萱草便和有所思念的婦女聯系在一起。
唐朝詩人孟郊《游子》:“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詩中描述母親惦念遠游的兒子,雖然種了萱草,也不能忘憂,減輕她對孩子的掛念和擔憂。這首詩也讓世人將母親和萱草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此外,古人也經常畫萱草贈與母親。如明代畫家陳淳曾繪《萱草壽石圖》,上有題詩云:“幽花倚石開,花好石亦秀。為沾雨露深,顏色晚逾茂。愿母如花石,同好復同壽。”